秋收時節,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七萬余畝稻田一片金黃。“今年下半年要趕生產,不能和廠里經常請假,一畝地打田120元、插秧130元、收割120元,無人機噴藥免費。花兩天工錢,地幫我種好,稻谷幫我收回家。”
提起土地托管服務,來自蕉嶺縣白馬村的小莫贊不絕口。記者走在田間,不見農民,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臺安裝了北斗智能系統的收割機來回穿梭。“土地托管給我們,農民安心在外務工,農場主安心對接市場。”蕉嶺縣偉強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偉強說。
近年來,蕉嶺縣依托良好的農機基礎和廣州市健坤網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北斗農機遠程作業監測與管理關鍵技術”,積極探索農機4.0,推動農機向自動化和智能化升級轉型,借助農機+互聯網,發展智慧農業,助推農業社會化服務駛入快車道。
近年來,蕉嶺積極打造優質稻種植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2020年全縣水稻機播面積4.2萬畝,機插率30%,水稻機收面積14.2萬畝,機收率98.6%,水稻綜合機械化率80.65%,多項指標位于全市前列。
成績背后離不開土地托管,當前農村普遍存在小生產與大市場、用工緊張等問題,如何有效解決痛點?“土地托管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內容,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之一。”蕉嶺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湯超宏說。
同樣是幫助農戶種地,蕉嶺土地托管有何亮點?“一個平臺匯聚全縣農機資源,科學調配農機下田。”蕉嶺縣農業系統黨委副書記、蕉嶺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四級調研員)陳廣志介紹,在偉強農機專業合作社(下稱“偉強合作社”)內,建有一套廣州市健坤網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的互聯網信息化管理系統,整合了全縣農業機械,能實時看到每臺農機的出勤狀態。

“偉強合作社專注于農機社會化服務、農機信息化工程、技術咨詢、農機銷售等工作,實行五統一的創新企業化管理模式,即統一訂單作業、統一調配農機具、統一服務質量、統一收費標準、統一核算結算。”李偉強表示,合作社不從事種植工作,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農機服務上,每年農忙時節,有充足的農機和機手服務。
據悉,偉強合作社現有社員128人,其中維修人員18人,拖拉機教練員4人。擁有辦公場所、機械庫房面積1600平方米,其他各類農業機械197套(臺)。2008-2010年承擔了全國和廣東省機械育秧示范縣機械化育秧項目,是蕉嶺農機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也是蕉嶺絲苗米產業園的實施主體之一。

“今年合作社完成作業服務面積3.5萬畝,其中機耕面積5千畝,機收面積2萬畝,冬季起壟面積1萬畝。”說起土地托管,李偉強自信的笑道,通過信息平臺的統一管理,資源利用更高效,未來將繼續向農機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今年7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認定37家服務聯合體,蕉嶺縣晟福農機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晟福合作社”)位列其中。晟福農機理事長林干松說,“我們采取‘基地+農戶+合作社+公司’的利益聯結模式,打造產供銷一體化經營體系,能為農民提供育秧、插秧、收割、烘干、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

目前,晟福合作社現擁有機庫、維修間600平方米和辦公區200平方米,農機訓練培訓場1000平方米,育秧大棚1800平方米,配備聯合收割機8臺、中型拖拉機12臺、高速插秧機6臺、激光平地機4臺、植保無人機4臺等。
走進晟福合作社生產車間,巨大的倉儲設施、銀色的分揀管道令人驚嘆。“這套設備造價1000余萬元,左側是1座1500噸的稻谷恒溫恒濕倉,右側聯通設備每天可烘干42噸稻谷,產出60噸優質大米,并且可以按照色澤、質量等進行分揀包裝。”林干松表示。
據統計,2020年晟福合作社參與實施2020年蕉嶺縣農業生產托管項目,今年早造已完成統防統治782戶1404.3畝,機收(包括秸稈處理)服務1291戶2287.8畝,稻谷烘干服務951戶重量1225.2噸。
羅錫文院士提出,中國農機要走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全到好、從好到強的“1.0至4.0并聯發展”思路,其中,農機4.0從好到強就是指實現農機自動化和智能化,農機+互聯網,發展智慧農業和農業機器人技術。
2020年蕉嶺縣通過補短板、壯大社會服務組織,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積極推進社會化服務坐上科技“順風車”。“我們對設備進行了升級,全部收割機都裝上了北斗定位系統,服務更精確。”李偉強指著信息化管理系統大屏幕說,現在可以準確定位所有的機械,對其運行軌跡都有清晰記錄,還能準確測量出工作面積。

雖然李偉強說起來頭頭是道,玩轉這套智能系統最厲害的,還是李偉強剛大學畢業的兒子李創彬。“農機GPS定位裝置與收割機、無人機進行捆綁,一機一號,實時監控,如果遇到機械故障或者作業受阻,后臺就能看到,我們就會以最快的速度派人前往維修解決,大大節約了時間成本。”李創彬介紹,而且還能綜合天氣、作業地點等,進行數據分析,并對機械最佳操作時間和路線進行合理規劃、有序安排。

2020年10月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處副處長陳奕娟、省農機試驗鑒定站站長陳永志到偉強合作社調研
智能化服務需要更多高層次年輕人加入。為跟得全縣農機轉型節奏,蕉嶺縣大力培養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人才,今年以來,共舉辦各類培訓8期,培訓農機化實用人才135人次,農機技術人員20人次。“現在合作社里操作農機的基本都是年輕人,如今新技術大量出現,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到5G時代互聯網+智能農機的探索中來。”李偉強說。
信息來源:南方農村報韓雨珂 趙飄飄
智慧農業技術咨詢:180 2861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