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爱色-欧美爱爱网-欧美爱爱动态-欧美α片无限看在线观看免费-99热精品在线-99热精品一区

涉農企業要成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

來源: 瀏覽次數: 2014-01-01
隨著科技創新在農業和農村發展中重要性的不斷提高,涉農企業作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已經成為一種主流趨勢。基于我國農業產業進入發展新階段、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構建的背景,本課題著力于企業開展涉農企業科技創新問題研究。

  涉農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制度背景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過分依賴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這不符合科技創新主體的一般規律。不同科技創新主體的培育和壯大不僅受到科研體制的約束,也會受到產業發展階段不同的影響。伴隨著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進行,我國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經歷了從無到有,到向占據主體地位的逐步演變。

  從農業產業化發展階段來看,企業在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中科技創新中的地位明顯不同;傳統農業階段,企業尚未出現在農業生產體系中;現代農業階段,企業與非政府組織加入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特征明顯。

  從不同農業產業領域與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情況來看,企業農業科技創新的能力總體呈現出逐漸加強的趨勢;不同農業產業領域中,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能力不同,其中以農副食品加工行業最弱。

   發達國家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經驗分析

  (1)在創新主體方面,美國、法國、英國和德國等國家企業的科技創新投入都占很大比例,企業始終居于創新主體的地位。

  (2)在創新模式方面,美國是產學研結合型農業科技創新模式,法國是鏈條式環保型農業科技發展模式,英國是政府引導型農業科技創新模式,德國是信息化生態型農業科技發展模式,但這些國家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都分為農業科研機構體系和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兩大部分,創新主體分為政府、學校、農業協會和農業企業四種類型。

  (3)在科技創新的影響因素方面,財政投資與補貼、稅收優惠、自主創新的預算管理模式、企業投入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現狀分析

  (1)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科技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畜禽良種項目中,企業承擔的農業項目盈利能力和固定資產形成能力最強,科技創新的經濟效果較為顯著;在促農增收、農民培訓等方面的社會效益比較突出。但目前我國企業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企業依托的科技平臺層級較低,國家級科技平臺數量較少,僅占科技平臺總數量的 17.73%。43.16%的項目承擔企業尚沒有設立專門的研發機構,企業的研發投入相對較低。企業科技成果不突出,絕大部分企業沒有獲得過國家或省部級科技獎。

  (2)我國涉農企業中設立了科技研發機構的企業比例較低,而且呈現下降的趨勢;設立研發機構的涉農企業科技活動仍然偏少。

  2000~2010年,設立科技機構的涉農企業占全部企業的平均比例為20.05%;2010年涉農企業中設立科技機構的企業占涉農企業的比例為20.10%,比全部企業的平均比例低7%(27.60%)。開展科技活動的涉農企業數占涉農企業數比例呈下降趨勢,該比例從2000年的 33%下降到了2010年19.34%,2000~2010年該比例的平均值為28.79%。

  (3)我國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較差,科技創新的能力遠低于其他行業。

  涉農企業科技研發機構的儀器和設備原值占全部企業研發機構的機構儀器和設備原值比例(7.1%)遠遠低于涉農企業數占全部企業數的比例(16.34%)。涉農企業研發機構人員占全部企業研發機構人員的比例為6.67%、涉農企業研發機構人員中的擁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人員占全部企業機構博士和碩士人員的比例為5.01%。較差的基礎條件導致涉農企業新產品工業價值、新產品營業收入分別占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非常低,在2008年以前均處于10%以下的水平,直到2009年剛超過10%,2010年涉農企業工業總產值中新產品工業產值和營業收入中新產品收入的比例最高水平也分別比全部企業的平均水平低5.79%和5.19%。

  (4)我國企業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嚴重不足,創新產出水平不高。

  涉農企業農業科技創新的政府資金投入不足。企業自籌經費占有主導地位,企業自籌經費占經費籌集總額比例逐年增加,從2000年的 82.62%增加到2007年的88.17%。政府資金只占很少的比例,2007年僅為1.86%。涉農企業科技人員的配置比例一直明顯低于全部企業的平均水平,而且其技術開發機構的科技人員數量近年來沒有明顯的增加。涉農企業的發明專利數、有效發明專利數占專利申請數的比例遠遠低于全部企業的平均水平,僅為18%。

  (5)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主要依賴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協同創新,企業獨立開展科技創新的情況較少。

  在涉農企業R&D經費外部支出中,對研究機構支出與對高校支出之比約為1:1,均占總R&D經費外部支出的35%左右,而企業獨立開展科技創新經費支出不到30%。這說明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時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同等依賴,需高度依托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進行協同科技創新。因此,目前我國農業創新的主體仍然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業只居于次要地位。

  從行業比較上看,在農副食品加工行業中,涉農企業依托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進行協同創新更為明顯。

  (6)在創新模式上,我國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模式以技術改造和技術引用為主。

  目前,我國企業科技創新的模式主要有技術改造、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購買國內技術四種類型。2000~2010年,涉農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總額和技術引進經費支出總額占到了創新經費總支出的90%以上,而用于消化吸收和用于購買國內技術的經費支出占創新經費總支出的比例不到10%。由此可見,我國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模式主要是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

  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影響因素

  課題組通過選取1994~2010年涉農企業的科技創新數據,構建混合回歸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實證檢驗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結果發現:

  (1)涉農企業人力資本投入與農業科技創新產出存在正相關關系。這表明涉農企業科技活動人員的比例越大,企業農業科技創新的活動能力就越強,科技創新成果越多。

  (2)涉農企業經費投入與農業科技創新產出存在正相關關系。這表明涉農企業的新產品開發經費比例越大,企業農業科技創新的活動越強,科技創新成果越多。

  (3)在創新模式上,消化吸收和購買國內技術更能促進科技創新產出的增加。消化吸收經費比例與企業農業科技創新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表明涉農企業消化吸收經費比例越大,企業農業科技創新的活動能力越強。

   促進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政策建議

  (1)涉農企業應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涉農企業在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并將逐步成為農業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逐步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

  (2)支持涉農企業加快培育開展科技創新的研發機構。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涉農企業積極組織技術研發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高產、優質、高效、低耗的技術,為市場提供更具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3)加強涉農企業與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目前,涉農企業應積極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合辦、合作等形式開展協同創新,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來源,從而增強企業市場的競爭力。隨著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的不斷深入,為涉農企業更快成為獨立的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積蓄力量。

  (4)加大涉農企業科技創新的人力資源投入和研發經費投入。政府部門和涉農企業建立科技人才的激勵機制,加強涉農企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培養一批農業科技型企業管理骨干;通過支持企業主持或參與承擔農業科技項目等方式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和產業需求對農業科技進步的導向和推動作用,鼓勵和積極倡導涉農企業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

  (5)政府營造企業開展科技創新的良好宏觀環境。為盡快使涉農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應加快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制和機制,制定相應的財政、金融扶持政策,扶持、引導涉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

(來源:農民日報作者:毛世平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